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194] $遵守行为准则的欲望.1$
fatboy 2012-01-13 22:27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行为准则”。越是小孩儿越没有,越是成人越多。所以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小动物是没有行为准则的,它们不会给自己制定“要听父母的话”、“朋友的老婆不能动”这样的规矩。如果你一个人单独在一个岛上待着,也是不需要什么行为准则的——行为准则都是人际交往的产物,没有人际,一个人想干嘛干嘛,是不需要顾忌的。

理论上说,任何两个欲望A和B,在一个个体上都会产生因为A压抑B或者因为B压抑A的现象。比如你既可能因为要把演讲完整地做晚而憋着尿,也可能因为必须要去上厕所而不得不中断演讲,放弃“做一个完整的演讲”的欲望。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现实,社会演进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而没有成为别的样子,我们某些欲望更倾向于被压抑,某些欲望更倾向于压抑别的欲望。比如之前说的那个“避免痛苦的欲望”它在实践中更倾向于压抑别的欲望,而更少地“被压抑”。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开创期,弗洛依德把整个心理疾病的缘由归结于“性欲被压抑”,现在我们知道,不仅性欲被压抑会产生心理问题,任何内在的欲望被长期压抑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在这一认知的开始,“性欲”被第一个提出来,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它最容易被观察到:一来在所有的生理欲望中它是唯一一个会被严重压抑的——谁也不会压抑食欲、便欲、避免身体伤痛的欲望等等,只有性欲,容易被压抑;二来文明社会的发展的确在现实中造成了大量人群的性欲被严重压抑的现实。今天我们知道,连倾诉欲、占有欲这样的欲望被长期压抑都会导致心理疾病,所以疾病产生的心理动因是非常多种多样的,但就总体统计而言,性欲被压抑所产生的疾病仍然是占比例最大的——也就是说,它仍然是所有欲望中最普遍被压抑的一个,所以在分析理论的开端,它首先被找到,并被泛化为整体理论的基石也就不足会怪了。

回到这个“遵守行为准则的欲望”,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压抑别的欲望的欲望,它自己被压抑或者被放弃的时候是非常少的。(比如说性欲被压抑往往都是为了要遵守某种行为准则)

我们的行为准则是哪里来的?第一来自趋利避害,第二来自道德观念,第三来自人群规范,第四来自个人理想。还有其它,其它没有这四个普遍,就说这四个了。

I. 不小心碰到火觉得烫,第二次碰到火又被烫着了,以后见到火再也不敢碰了,这就是从趋利避害中学习到的经验准则:火是不能碰的。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理性思维,所以人的趋利避害不只是来自经验学习,它同样可以来自理性预期。我们的法律规定:杀人放火就要被抓起来关很多年。这一条我们不用实践也知道要去老老实实地遵守,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自蹲大狱也知道蹲大狱是不好受的。猫啊狗啊是不懂这些的,它们只有亲自实践过的才会形成条件反射在心理层面记下来。
社会层面的“利害”给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塑造更大。社会层面的利害是通过环境对个人的赏罚来起作用的。这种赏罚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认可”和“反感”。人,尤其是未成年时,对外界是否认可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敏感的。小孩子做了什么事如果妈妈不高兴,他下次就不做了,因为他不愿意妈妈不高兴;反之如果做了什么事妈妈龙颜大悦,小孩子就会受到鼓励,把这种行为模式在心里强化,将来反复执行。即使到了成人也还会这样。什么环境塑造什么人。在一个讲义气的环境中(所谓江湖),你做了什么对得起自己但是对不起朋友的事,比如朋友被人砍了大家都拿起砍刀出去报仇你没有去,因为你怕死嘛。怕死本不是错,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周围人的鄙薄,“再也混不下去了”。所以环境中得来的肯定与否定塑造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因为他会趋利避害——趋肯定而避否定。

II. 我们更多的行为准则并不是实际的利与害导致的,而是直接把外界的某种准则认可为自己的内部准则,心理学用一个专有名字指称这件事,叫“内化”。我们内化的最多的就是道德观念了。
道德,是个复杂的东西,它复杂到有很庞杂的研究背景来阐释它。我们从小都学过一种叫“政治经济学”的东西。政治经济学起源于18世纪的“道德哲学”。道德,是有哲学基础的。最简单的说,道德的本质起源于人类“利他”的本性。人类的天性中,不仅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这种利他的欲望本质上来源于生物同种性之间的共鸣,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叫“同理心”(empathy),佛教讲叫“慈悲心”,是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感同身受的能力。我们不愿意自己受苦,因此也不愿意别人受苦。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已经从其本质(利他的本性)之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变化的结果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实质上指的是“道德律”。道德律就是一条一条的行为准则,比如尊重师长,比如不当街骂人,比如不和小姨子上床,等等。注意到道德的出发点是“心理”动机,但现实中它最终落到了“行为”层面。也就是说道德律是在行为层面规定一个人,而不是心理层面,这就远背离其初衷了。所以我常说,道德未必是个坏东西,道德律一定是个坏东西。
当道德律成为即成事实之后,它就开始在现实中发挥它的作用了。所谓道德律,根本上是在说一件事:“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坏的观念,这就表示你有自己的道德律,很遗憾,大多数人的大多数道德观念不是其人生经验的总结,而是社会道德观念的直接内化。我们中华民族,相对而言是个道德律丰富的民族,西方民族的道德律少一些。没办法,年头长嘛,积累的就多。而且倒霉一开始就有个孔子,被统计阶级利用,代代相传地害人。孔子说什么?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什么?这就是道德律呀。孔子干了一件事:规定这个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该怎么做。按照他规定的做了,就叫好,统治阶级就表扬你,给你立贞洁牌坊什么的;不按他规定的做,就叫坏,统治阶级就鞭挞你,给你贴大字报什么的。久而久之,二千多年下来,这些准则成为了通行的善恶观,进入大多数中国人的脑袋,一辈传一辈。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没有谁直接把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印到自己脑子里。我们说一个人不道德,意思是他的道德底线比通常情况低一些,绝不是他没有道德准则,他有他自己对善恶的判断。越是能将自己从道德律中解放出来的人,面临的社会谴责就越多,但是他个性中其它的欲望释放的也就越多,总体说来他会更快乐,更少产生心理问题。不是说他会面临更多的社会谴责吗?这不是问题吗?是的,这对他仍然是个麻烦,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反过来的:正因为他敢于并且能够处理好这些社会谴责,他才能够选择面对这些谴责而释放更多的个人欲望。一个人不敢也不会面临社会道德谴责,才会服从道德律而压抑各种个人欲望。
佛教有一个核心观念,就是“放下善恶”,意思就是不要有道德律,不要在脑子里有“好坏”的区分,因为世间本没有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好坏都是人定义出来的。所以只有完全放下善恶,人才能走入宁静喜悦的境界。当然,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能做到这一点的也没有几个。

<未完,累了,明天接着写>


7条评论:

◇ fatboy 2012-01-18 11:00 #7
好吧。其实我也不反对说“动物有一定的自由意志,人类的自由意志强大得多”。

◇ f 2012-01-15 00:37 #6
别的动物没有人那么复杂的语言,但是它们也是能互相交流的,通过比较简单的语言、肢体动作、信息素等等

◇ fatboy 2012-01-14 23:13 #5
我不清楚的……它们怎么教呢?它们又不会说话……
我估计是小鹿跟着长辈学的。自学成才的,呵呵。

◇ f 2012-01-14 18:32 #4
再说鹿是怎么知道要跟狮子保持一个安全距离的呢?

◇ f 2012-01-14 18:29 #3
真的不用教吗?如果一个小娃子,一出生就隔离起来,然后有一天突然放到狮子面前,他会知道跑吗?

◇ fatboy 2012-01-14 09:12 #2
真的假的?老鹿会这样教小鹿吗?从电视里动物世界看到,鹿群遇到狮子是不跑的,保持一定距离就行了。只有狮子启动了之后,鹿才开始跑。被狮子追了啥都会跑吧,这玩意不用教吧。

◇ f 2012-01-14 06:13 #1
动物也有理性的哦,比如鹿妈妈会教小鹿:“被狮子抓住的话,就会被吃掉,所以看见狮子就要赶紧逃走哦”,小鹿不用被吃过也知道逃走的。

添加评论: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

本博客最新日志:

本博客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