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sArAuth in /data/home/bxu2342120002/htdocs/thinkingin/inc_display/archive.php on line 75 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aBlog in /data/home/bxu2342120002/htdocs/thinkingin/inc_display/archive.php on line 76 儿时经历对一生的影响 - 三体·混沌 - Thinking In
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214] 儿时经历对一生的影响
fatboy 2012-08-23 16:49

最近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它试图阐释人的儿时经历(0到7岁)为什么对一个人的成年生活有着本质性的影响。儿时经历影响成年生活,这是普遍的现象,每个人在自己、他人身上都能看到一些具体的例子。而这个理论并非去阐释这些具体的例子,而是试图从根本上探讨这一问题,它试图给出一个模型,容纳被观测到的大部分现象。我很难证实它的正确性,这需要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当前我只能提出它,并声称它与我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已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

它可以用这样一些陈述来描述:

1. 承认需求层次理论,既马斯洛所称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成年人的主要生活就是在满足这5个层次的需求,多层次需求共存时优先试图满足低层次需求。

2. 赋予需求层次理论一个新的含义:人自出生起这5个层次的需求依从低到高的顺序逐渐产生。

3. 在婴儿期到幼儿期(7岁之前)5个层次的需求都已完整出现,在“健康”状况下它们应都已得到足量的满足。这种足量的满足,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成人后心理健康的基础。

4. 7岁之前未被满足的需求会成为情结遗留在那里,以移情的方式影响成人后对此需求的满足。

总结起来就是说:成年人的生活就是通过与外界进行物理的和社会的交互,以满足内在的诸种需求。完全健康的人可以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物理和精神资源使得各种内在需求得以满足,当然完全健康的人是极少数的。当在获得某种需求出现超出正常的困难并难以调适时,其原因是在幼年期该需求试图得到满足时遇到了障碍而未曾满足的移情所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满足内在需求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儿童是无法单纯靠自己的力量满足这些需求的,必须依靠父母和环境的帮助。因此,帮助孩子在某一层次需求出现时及时满足,是父母之责任,当这一责任未被良好履行时,就使得孩子缺乏这一需求被满足的体验(针对此需求的满足感),遗留下对该需求满足的深层渴望和经验欠缺(以及相关能力欠缺),成年后当他需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满足此需求时,就会出现很大的困难。由于需求超出常人,能力欠于常人,往往不能完成。当某需求长期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所以,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期能否帮助孩子获得重要需求的满足体验,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举一个例子:婴儿是没有自尊需求的,幼儿是有的。婴儿还没有自我意识,自然谈不上自尊。自尊的需求是在自我意识形成后并能够在稳定的团体(家庭、幼儿园等)中进行活动时才产生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期没有获得足够的自尊体验——没有作为一个人类个体被父母、老师、其他小朋友尊重,比如经常被家长打骂、老师训斥、小朋友冷落等,他就会由于缺乏尊重体验,而变得自卑,无法肯定自我价值。在他成人后,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极度渴望被尊重,二是难以通过正常方式获得尊重,于是他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极度自卑从而自我封闭,不愿意和人类社会接触,二是强烈的自我保护并竭力通过扭曲的非正常的方式要求获得他人的尊重。

该理论的重点在于“依次”的问题。马斯洛说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存的需求、安全感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所谓“层次”,有两个含义,一是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上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低层次需要。这里指出“依次”的第三个含义,就是这些需求是在成长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并且在出现后下一层次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占据“主导地位”。生理需求是生而就有的;安全感是婴儿期的主导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在婴儿后期出现,是婴儿后期幼儿前期的主导需求;尊重的需求是幼儿期的主导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幼儿后期出现。

更深入的说明是生存需求是与生俱来的生物性的。安全感需求是在母婴依恋中获得的。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是有了自我意识后在和父母的关系与家庭归属感中获得的。尊重的需求是幼儿人格开始建立后与父母、老师、伙伴之间的交往中获得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在游戏和其它对世界的探索过程中自由意志的实现中获得的。

从一个更深的层面来看:生存需求是个人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中得到的,它确立了个体对物理世界的安全感,就是这个世界是有足够的资源让我活下去的;安全感需求是在与最亲密的他人(母亲)之间的关系中得到的,它确立了个体对人类这一物种的信任和和对亲密关系的信任,使其在成人后倾向于信任普遍意义上的一个他者的安全性(就是确信一个未知的他们不会对自己有安全威胁),并确认可以获得具有安全感保障的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信任对方的感情;爱和归属感是在家庭这个团体中得到的,它确立了个体与内部空间的其它各人之间的信任感和纽带关系,它促使个体在成人后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以外的个人空间内的人际关系,如朋友、同学、闺蜜、共事的事业伙伴等,并更容易融入群体;尊重的需求是在家庭、幼儿园等团体中与其它个体的交往中获得的,它确立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使他确认了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是可以被其它个体认可的,成人后的自信都是来自于此;自我实现的需求已经不单纯来自于外界的输入了,它来自于个体与外界的交互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个人意志成功贯彻,这种成功贯彻确认了个体对个人能力的信任,使其相信他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使得外部状况的某一局部发生如自己期望的改变(如把积木堆成一个自己期望的形状)。

从上述递进关系中可以看到,这种层次逐渐出现的需求是在个体与越来越大的外部关系中实现的,从个体本身到与母亲的母婴关系,到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关系,到与幼儿园老师的师生关系,到与同龄小朋友的同伴关系和合作关系。这说明,需求依次出现的顺序与个体与外部关系的逐渐拓展正相契合。这也是人类发展由生物性到社会性的一个例证。如果外部关系不能随着需求的出现而拓展,将会影响儿童需求的实现,从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比如仅仅在家教育而不在适当年龄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儿童在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上容易出现困难。人类的高级需求都是在与其他个体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务必让孩子在这些高级需求出现时及时与广泛的其他个体接触。

最后要说明的是一个和成人状态不同的情况。如马斯洛所说,成人通常只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试图满足高层次需求。但是儿童时期不一样。如前所述,当某一层次需求出现而下一层次尚未出现之前,该需求是“主导需求”,也就是说,即使之前上一个层次的需求满足出现了问题,未被很好地满足,此时该问题将会被搁置(生存需求除外),新的主导需求仍将成为优先争取满足的对象。举一个例子,如果母婴依恋出现问题,安全感需求未得到很好地满足,当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出现后,安全感需求将被搁置,此时主导需求仍将转为爱与归属感需求,不论其满足地程度如何,当尊重的需求出现时,尊重需求就会成为主导需求。这里主要的原因是不同需求是在不同的关系中实现的。例如安全感需求是在母婴依恋中形成的,它主要依赖于母亲对孩子的方式;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来源于整个家庭,虽然母亲仍然是很重要的,但父亲成为重要角色的扮演者,如果有哥哥姐姐,那么他们也会成为需求满足的来源,并且,“家庭氛围”才是归属感的本质所在,这种氛围并非某个个体可以产生,而是同一团体中所有个体创造的结果,归属感是个体与这种氛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由于满足不同层次需求所需的外部关系不同,因此主导需求的转变也可以看作是主导关系的转变,也就是说随着个体成长,到新的阶段,他所关注的与外部的关系对象在发生改变,而在不同的关系中他渐次获得了不同需求的满足感。

把这一切总结下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实际上是整个人生的一场预演,它把成人的内在需求依层次顺序一个一个搬上舞台,让个体从关系中获得这些需求的满足体验,从而为它将来成人后依自己的力量满足这些需求打下基础。它与成人时最大的区别是,成人靠自己,儿童靠父母,靠父母来创造环境满足一个一个展现出来的需求。这时的父母就好比导演,婴幼儿期就是成人的实际演出之前的排练。排练时有导演指导演员,帮助演员完成每一个细节;到真实演出时,就只能靠演员自己了。如果在排练时某一场戏导演没有尽心指导,甚至打了瞌睡,甚至离场了,实际演出时情况可想而知,靠没有演练过的演员在台上现摸索,演一出好戏的可能性就太低了。所以父母责任之重大,是不可推卸的。

用电影《Detachment》(解脱)里的一句台词做结吧:There should be a prerequisite, a curriculum for being an parent, before a people attempt. Don't try this at home. (应该有一个前提:在成为父母前,先学习如果做家长。别在孩子身上试。)


8条评论:

◇ fatboy 2012-09-04 20:17 #8
儿子怕爹,宛如天性!

◇ flyingring 2012-09-02 23:28 #7
他爸爸对付他很牛,基本上他爸爸要求什么他不那么抗拒,但是如果是我他就拼命反抗,死活不干。他基本已经看明白他爸爸有底线妈妈没有底线了,唉。可能是我太宠他的缘故。

◇ fatboy 2012-09-01 11:18 #6
有没有试过让他爸去完成这种拒绝性任务?

◇ fatboy 2012-09-01 11:17 #5
这段描述铁一般地证实了他是杨同学的娃儿!

◇ flyingring 2012-08-29 02:41 #4
嗯,就是因为他太早,所以网上的办法,或者其他妈妈的经验,对我就不大管用。譬如说他非要上马路,我和他说有车很危险,要跟着妈妈走人行路,如果是两岁大的孩子就完全听得懂,但是他就很迷茫,就要哭闹,这种时候只能就抱起来坐小车。

而且他胆子特别大,比同龄小孩大很多,什么都敢去摸摸,你越和他说有危险,他就越想摸摸看到底怎么回事。而且他也完全不在乎妈妈生气了发火了这件事,就你发你的火,我很淡定地继续干坏事……总之,很难搞。

◇ fatboy 2012-08-27 10:54 #3
跟小孩子,不要讲道理。因为它们听不懂。道理是基于“语言逻辑”的,它们的语言能力还远没有发展到理解你的意思的地步。所以它们没有办法把你的语言转义成你想表达的意思。从语言词汇到其内在含义,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小孩子哪懂。

◇ fatboy 2012-08-27 10:52 #2
这是“第一叛逆期”,上网搜一下就知道了。不过16个月实在是有点早。它其实是小孩子在此之前都是被动地生活的,就是需要什么就向外界要,以及对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然后长到快2岁的时候,发现妈的原来自己挺牛逼,可以实现自我意志,于是就老想干点什么,以实现这种“自我意志实现的爽感”。不过一开始都会夸大自己的力量,以为自己万能,什么都可以按它的意志改变,慢慢地才发现妈的原来自己能量有限。第一叛逆期就是刚发现自己有能量以为自己能量无限大的时候。具体怎么搞,网上有不少讲这玩意儿的。

◇ flyingring 2012-08-27 06:47 #1
我家小葱在大概一个月前,也就是他16个月大的时候,变得特别有主见特别叛逆。具体表现就是坚决不肯服从父母,我们往东他就要往西,我们走人行路他就要冲到大马路上,我们给他吃菜他就要吃面、给他吃面他就要吃菜……不答应他就尖叫哭闹,头疼得我快疯了。这就是尊重需求?

然后他的这个阶段,似乎比别的小孩来得要早(一般大概是在两岁左右出现),这是为毛呢?因为他出现得太早,所以特别不好弄,因为安全意识还特别弱,不会说话,听的懂的话也不多,讲道理就特别难,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和他好好沟通吗?我和葱目前的方法就是:没有危险的要求就满足他,有危险的就讲一遍道理然后哭也不理。

添加评论: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

本博客最新日志:

本博客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