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 穆赫兰道fatboy 2011-12-23 22:52我真是个慢的人。多久以前了,小龙推荐我看《穆赫兰道》,我终于看完了。没看懂,的确是没看懂。只好去豆瓣看影评。哦!!说前3/4是一个梦,后1/4才是现实。这下我懂了。然后又仔细地把细节看看,真有意思。这不说真想不到呢。幸好在小龙推荐我看这片子和我实际看这片子之间的一年里,我看了一本书《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明白梦是怎么回事。明白梦是怎么回事再看这个片子,才真有意思!我想要是看这书之前看这片子,我就算知道那是个梦,也不会觉得这么有意思的。
不过到第二天的时候,我还在回味这个片子的时候,慢慢地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并且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点点蹿升,后来大到我挺不舒服的了。我渐渐地明白了是哪里不舒服了!
唉,我这人真是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不管什么,它再好,我都会给它挑毛病。或许我太喜欢一个好东西完美了。当我能觉察它的不完美处时,是多么遗憾啊。可是我又没法不这样。这坏习惯,可害了我了。它让我少享受了多少美好的感受啊。
我也不想写得太仔细了。把这不完美的点滴再回顾一遍,对自己也是个伤害。所有点滴,一言以蔽之:“它不像是一个梦”。虽然它太符合梦的原理了,丝丝入扣,但理论毕竟是理论,理论是对现实情况的阐释和总结,但根据理论再创造一个现实,那就非常难了。其实《穆赫兰道》已经很好了,但或许就是它太执着于梦的构造了,它弄得有点过了。过了,就反而不像梦了。那一天,我总结了好几个重要的致使它不那么像梦的因素,比如那样恐惧、抑郁、内疚的情绪下,梦里是很难出现亮丽的情绪的:梦里展现的Betty来到好莱坞的幸福感、试镜时完美演出的成就感,都是她内心压抑的渴望,的确是会出现在她的梦里的,但不会是“这个梦”。因为这是一个噩梦。更本质地说,在某种巨大情绪下,梦境会被这种巨大情绪所主导,它不会融入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欲望,尤其是一些对立的情绪。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这个梦“过于复杂”了,不只是情节上过于复杂了,更重要是在情绪上过于复杂了。很难得一个梦会融合大量的被压抑的情绪和欲望。在正常生活的平日里或许还有可能,这种焦虑到梦醒了就怕到自杀了的时候,哪还会做梦自己生活美好演技出神入化呢?
这种具体的分析是理性的剖析。它其实是微观化地看待这件事了。“它不像是一个梦”,本质上并不需要微观分析来得到此结果,它可以从宏观感受上直接说明:如果它像一个梦,观众看完会体会到“啊,这是梦”。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那么丰富的经验。梦再如何酷似现实,它都有和现实不同的感受——我们常常在梦里忽然明白“哦,我在梦里呢”,就是一个明证。“现实”和“梦”给我们的体验是不同的。一个普通人,他可能难以一条条说出来这不同到底在哪里。但是,他有感觉的,他几十年做梦的体验,足以让他在感受层面区分出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就像一个人可能说不出“痛苦”和“焦虑”到底有什么区别,但他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前经历的情绪是“痛苦”还是“焦虑”。
所以,当这段影像持续一个小时之后,观众还没有觉得“哦,这是一个梦”,那就说明:它不太像一个梦。至于它为什么会不太像,可做具体的技术分析。但总体上主导这件事的,是人的“感受”。我想,如果观众一开始不知道,但随着影像的持续,用户逐渐被引发了“梦”的体验,也就是影像给观众产生的感受和观众平日里“梦”的感受产生了共振,观众在某一刻突然明白“这是梦!这是梦!”,那这个片子才是真正地成功了!
当然,也可能是我的感受的问题,使得我没明白,或许更多的观众是像我说的那样,在观影的过程中突然明白“这是个梦”了,那他的确是非常成功的。我个人的“没有共振”是没有普遍意义的。但就我而言,它的确是没有给我一个“梦”的感受,即使看了影评,明白它是个梦了以后。我仍然很难说,它“像”一个梦。虽然和佛洛依德对梦的解析已经很好的匹配和展示了,但理性的认知终究不能替代感性的共鸣。“不像”真的就是“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