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18] [11月命题]选择
fatboy 2009-11-26 22:18

我小时候的选择,多出于欲望。
成年后,我的选择,由观念决定的居多。

3q上讨论选择的时候,大家说了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害怕做出选择,是因为我们选择时只能基于当前已知情况下分析得到的局部最优,无法做全局最优的选择,因此害怕未知的后果发生”。我想,这是我们的理性思维对我们的畏惧心理的解释,它听上去合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选择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就会发现它并不真实。真正左右我们选择的,是我们的欲望,和观念。

我想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大到找什么工作、嫁什么人,小到晚上吃什么、接下来说一句什么话,都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1、对各种选择的后果做预期;2、根据各个选择的后果预期来决定选哪一个。面对一些大问题的时候,我们能清晰的感知自己是怎样经历了这样的两阶段过程。面对一些小问题的时候,这样的过程很短,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我们没有意识到,但要是仔细回想,也会发现同样是两个阶段。

如果你认为第一个阶段最重要,你就会认为人生的境界的提高在于更多的了解、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自己能更长远、更精确地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期,也就是使得你的局部最优获得更大的与全局最优一致的可能性,所谓“高瞻远瞩”便是对这种境界的描述。的确,古往今来多少伟人,他们的高妙之处便在于“高瞻远瞩”。诸葛亮不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毛泽东抗战初响便有《论持久战》论定之后八年的战争走向。这都是高瞻远瞩的实例。

但这是表象。

真正决定我们的选择,决定我们过怎样的生活,决定我们有怎样的人际关系,决定我们一生的痛苦欢乐的,是第二阶段,“我们到底凭什么决定我们选哪个?”
当我们说“局部最优”、“全局最优”的时候,何为“优”?人生有意思就在于,每个人的择优标准大相径庭,而且就一个个体而言,他的标准的构成都非常微妙,且常常自相矛盾,且常常他自己都搞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我为什么就这样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当时说那样的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不能离开他,我那么恨他!”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就会体会到人的心是多么古灵精怪的东西,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是什么想的呢。如果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心中什么样的叫“好”,什么样的叫“不好”,那再缜密的分析、再正确的预言,都只是完美的预备工作,就好像买好了菜,洗好、切好、辅料准备好,但是面对着锅,就是不明白自己今天是想吃酸辣味儿的呢,还是咸鲜味儿的。

我小时候的选择,多出于欲望。
成年后,我的选择,由观念决定的居多。
从原则上说,决定我们判断标准的是两个方向的力量,一是我们的本性,就是天生的好恶,二是后天的道德观念,就是什么是“好的”,什么样是“坏的”,我们总是趋向于做那些我们认为是“好的”行为,以获得道德满足感。
这几句话说起来轻松,但它们其实相当沉重。人生九成的苦难都来自于天性与后天的道德感相悖。当他们相悖时,我们依着天性做出的选择,就让自己有道德上的负罪感;我们依着道德挂念而行时,天性的压抑带来抑郁、焦虑、狂躁,让我们对生活失去兴趣,“人生为什么这样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率性而为的人少;恪守道德观念的人多。将道德观念和本性很好地调和的人,极为罕见。我想在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中,“道德”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了解人性、了解自我,基本上被完全忽略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老是过得苦哈哈的一个原因。我们总是做那些道德正确的事,认为人生就应该这样——“人生,就是承受苦难的过程”。其实这些苦难,都是我们自己的创造。自己不承认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本性中的某些欲望是“坏的”、“不道德的”,自然就走上了道德清明而内心苦楚的人生路。
我有一个朋友,和一个萍水相逢的女人上了床,然后成了男女朋友,然后实在过不到一起去,很快分手了。然后他就很怀疑自己这样迅速地始乱终弃是不是很不好,背上了思想包袱。我想类似的故事每天发生很多,它可以作为本性和道德观念冲突的典型案例。
我们仔细看这个过程。首先,第一个选择,上床,显然是本性使然,雄性荷尔蒙发作了。因为实在是萍水相逢,谈不上什么感情。第二个选择,做男女朋友,这是道德感占了上风,因为“和非异性朋友关系的人上床”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既不符合他所在圈子的道德感氛围,也不太符合他自己的道德观念。第三个选择,分手,这是本性占了上风,人都不愿意和待在一起不舒服的人过活,结了婚的想离婚,没结婚的想分手。做完这三个选择之后的结果,是负疚,因为迅速地始乱终弃也不太符合周围圈子和他本人的普适道德。
在实际的选择中,我们常常明白道德感的驱使力,常常不明白本性的驱使力。我们常常做让自己大跌眼镜的选择,我们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这样了”,这都是本性发作,将道德力挑于马下的时候。所以我们内心的冲突根本是来自于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性,不接受自己的本性,不接受自己的本性中和道德感冲突的部分,或者说是不接受自己本性中那些“不好”的、“坏”的部分。当我们看自己时,都很容易接受自己“真善美”的部分,都很难接受自己“假恶丑”的部分。而可惜,天性乃天所赐,它并非因为你认为它假恶丑就消失不见,你迫不得已还必须和自己的假恶丑共存,共存一辈子!这是多么令人痛苦啊!

其实这事儿说来可笑,甚至都不值一笑。天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事实本身;观念是后天的,是社会认知的结果。我们后天的认知去给先天的存在评“好坏”,然后还为评了“坏”的部分痛苦不安,于是否定、压抑、漠视这些部分,然后又为否定、压抑、漠视这些部分而惴惴不安,生出各种心理的、身体的病。这真是庸人自扰!
更可笑的是观念这玩意儿,还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观念已与昨日不同;此地的观念与彼地迥异。就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这么看重它,这么给它面子,这么让它影响自己的身心和种种行为,它配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会这样呢?从根本上说,它源于人类天生的孤独感,以及对这种孤独感的排斥和恐惧。道德这个东西会存在,根本上是因为人类需要它,我们需要一些大家趋同的观念,我们围在这个观念周围,仿佛找到了和自己有所相同的伙伴,仿佛有了集体,仿佛不再孤独。

当我们被道德感驱使,去做出某些决定的时候,实际上不是在做“我的决定”,是在做“被大家认可的决定”,在做“不会让自己陷入孤立的决定”,在做“不会让自己返回原始的孤独的决定”。我们为了自己不孤独,放弃了做天性使然的决定的权力。但是可惜的是,我们忘了自己做这个选择,只是让自己不孤独,是舍弃自己而换取被周围人群的接纳感,我们认为它是“对的”,是符合正义的,是“天理所在”。我们白白地痛苦了。

阅读评论(5) | 添加评论 | 进入全文页面

[8] [11月命题]选择
freewill 2009-11-30 06:08

我选择不写这个命题了

阅读评论(8) | 添加评论 | 进入全文页面

[9] [11月命题]选择
GaGa 2009-11-28 21:53

这个月接连出差,好心的大龙同学主动代我写了一篇.典型的大龙风格.
******************************************
选择
——看王博《庄子哲学》有感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斗嘴”
“一群嗜血的蚂蚁,被腐肉所吸引”
“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
简食饱暖而喜欢叽喳的麻雀;勤恳,努力工作的蚂蚁;藏深爱于不言的老人,我们向往哪个,言轻哪个?
有的嬉闹于学堂,流浪城市,成为社会底层的简工;有的自小勤奋,象牙塔里琢磨,有肉无忧,间或浪漫,调侃;有的深沉幽邃,离俗异行,果然有选择吗?选择是天帝对我们的恩赐吗,谁说不是刑罚呢?选择是假象吗,是强有力者达成目的之欺骗吗?
以后如何行动,如何选择呢?
蜈蚣在思考选择迈哪条腿时瘫倒了,悲叽喳者,敬勤勉者,随笑调侃,随呐深沉,这样想的时候,脑子瘫倒了。。

阅读评论(3) | 添加评论 | 进入全文页面

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title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